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4月28日下午1:00学前教育学院的美育综合实训空间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劳模工匠进校园”活动。此次活动以非遗药斑布印染艺术为核心,搭建起传统文化与校园美育深度融合的桥梁,为我院美育注入全新活力。
活动伊始,美术教研组长赵佳琦老师介绍活动主讲人——上海药斑布印染技艺非遗传承人柳玉成老师。柳老师身兼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等多重身份,在非遗传承领域成果丰硕,在热烈掌声中,柳老师开启药斑布印染艺术的精彩分享。
柳玉成老师从药斑布的历史渊源切入,讲述安亭药斑布自南宋起源,历经八百余年传承的历程,点明其先织后染的独特工艺。她强调,非遗传承既要保留龙凤呈祥等传统纹样,更要顺应时代创新。柳老师展示了以熊猫、忍冬花为灵感的现代纹样,以及与F1赛事、24节气跨界融合的作品;分享从生活细节、不同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的创作故事,展现药斑布在现代生活中的多元应用,对比药斑布与扎染、蜡染的工艺差异,加深师生对药斑布特点的理解。
活动现场,柳老师带来丰富的药斑布成品,涵盖服饰、包包、玩偶挂件等生活用品,展现药斑布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。同时,他分享非遗赋能残疾人的故事,介绍由残疾人参与防染浆刮制工作,以及聋哑模特队展示药斑布服饰的案例,传递非遗传承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,让师生深刻体会非遗文化的多元价值。
理论讲解后,活动进入实践环节。柳老师详细介绍药斑布制作流程,包括纹样设计、刻制镂空板、调制防染浆、浸染布料等步骤。并进行详细示范,同学们早已按耐不住,分组行动,部分同学体验浸染操作,在老师指导下,遵循布料不折叠、不拧干等要求,确保染色效果;另一部分同学则专注于蛇盘葫芦香囊缝制,从穿针引线到填充香袋,同学们眉头紧锁、屏气凝神,每一步都沉浸于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之中。
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,将鲜活的非遗实践案例融入教学,拓宽学生艺术视野;通过实践操作,锻炼学生动手能力,提升观察力、创造力和审美素养,为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积累宝贵经验;更重要的是,活动激发学生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感,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前教育,培养儿童的文化认同感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深化非遗与美育融合,培养更多兼具专业能力与文化情怀的学前教育人才,让非遗文化在校园绽放更璀璨的光彩。